2024年8月份典型案例教育材料
蚊虫叮咬事故案例
当前,正值夏季,蚊虫在生产一线出现频繁,蚊虫叮咬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在统筹生产和安全上做了大量工作,严格落实双重预防机制,认真梳理重大风险源点,制定针对性措施,有效防范钻机安装与拆卸、起重、坍塌、泥石流等带来的重大安全风险,但经常忽视日常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蛇虫叮咬类似的安全隐患。这种隐患看似不起眼,危害却很大,小则皮肤过敏,重则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人员伤亡的大事故。本着消除小隐患,防范大事故的目的,特选取兄弟单位屯调所野外地质测绘作业马蜂叮咬事故作为典型案例素材。
一、事故概况
2022年6月14日下午,屯调所职工汪某强与同事4人在黄山市徽州区杨村乡山口村进行测绘以及土层钎探工作,汪某强手持RTK跟随同事在斜坡上进行钎探点定位测绘时,其左手胳膊被一只马蜂叮咬,两分钟后开始出现浑身发痒、皮肤发红、双臂起疹子等症状,感觉心慌乏力,意识丧失,出现昏迷情况,情况十分危急,现场同事果断采取措施,送至杨村乡卫生院应急处置后,立即送往徽州区新晨医院住院治疗,10天后康复出院。
二、应急处置
事故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安排另两名同事马上将汪某强转移到空旷位置,避免被马蜂二次叮咬,并立即报告项目负责人胡某华,胡某华要求随行同事将汪某强快速抬下山,联系就近卫生所进行急救处置,随即打电话向主要负责人汇报事情经过及危险程度,该所领导决定立即启动所级应急预案响应。胡某华与同事几人将汪某强抬上车送至杨村乡卫生所,注射抗过敏药物及肾上腺素后,即刻转至新晨医院就诊。时任所长何永新和现任所长秦建芳赴新晨医院探视,安排职工对其进行护理。所人教科及时与黄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认定为工伤事故等事宜,经过10天检测和治疗,汪某强身体痊愈安全出院。
三、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野外作业防护不到位,被马蜂叮咬。
(二)间接原因
一是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没有将野外作业马蜂叮咬这一危险源点进行技术交底,班前教育未要求作业时观察周边环境,发现马蜂后未立即停止作业并驱赶马蜂。
二是安全防护不到位,汪某强野外作业未按要求穿戴野外勘查防护安全服装。
三是应急准备不足,野外作业均未随身携带地质救生包。
四是安全意识还不够强,汪某强没有做好个人防护,同事之间没有及时提醒,并要求做好防护情况下才能作业。
四、事故危险程度
一是此次事故安全风险。汪某强被马蜂叮咬后,两分钟就出现各种症状,逐渐失去知觉,如果救援不及时,会危及生命,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野外作业蛇虫叮咬安全风险。野外作业环境差,蛇虫活动频繁,如被蛇虫叮咬,未妥善处理,可能造成组织坏死,毒素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可造成发热、头痛、恶心等中毒症状,也可表现出皮肤红肿、皮疹等过敏症状。特别是头面部重要部位被马蜂叮咬后,可造成眼睛周围皮肤肿胀并影响视力,症状严重者会表现出虚脱、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甚至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和过敏性休克,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五、经验教训
此次马蜂叮咬事故,虽得到较好处置,未产生严重后果,但值得深刻反思,给我们野外作业敲响警钟,不能有丝毫麻痹思想,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筑牢安全防线,为地勘单位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不仅要建立重大安全风险源点台账,还要细致梳理蛇虫叮咬、冻伤、油料管理等不经常关注的风险源点,制定管控措施。
二是加强对野外作业人员的岗前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将蛇虫叮咬、冻伤、油料管理等内容纳入其中,时时提醒,提高员工野外作业的安全意识。
三是规范野外作业,按照地质勘查安全防护与应急救生用品用具配备要求配备并穿戴安全防护安全服装,杜绝肢体裸露在外,不单人作业,随身携带救生包,配备急救药品。
四是提升处置能力,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时刻观察周边蛇虫情况,发现蛇虫应及时驱赶、躲避;定期开展各类突发事件综合应急救援演练,提高职工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遇事时沉着冷静,临危不乱。